<form id="okjwd"><tr id="okjwd"></tr></form>
        1. 返回主頁

          移動醫療前景探:保險模式面臨困難

          一篇名為《論春雨醫生的倒掉》的文章在醫療界人士的手機刷屏,在行業引發軒然大波。

          移動醫療再回線下:保險模式面臨控費難點

          面對春雨醫生建立線下診所的質疑,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撂下狠話:“今年年底如果開不到300家,你們怎么罵張銳都OK。”截至11月2日,時代周報記者從春雨醫生處獲悉,與春雨醫生簽約掛牌成立春雨診所的醫院已達200家。

          無獨有偶。10月底,杭州濱盛路一棟小洋房上悄悄掛出紫色的招牌:丁香醫生。這是繼在福州的線下診所后,丁香園開的第二家診所。

          因其自帶“互聯網”屬性,移動醫療一度被看的是對傳統醫療領域的顛覆,而今,兩大移動醫療平臺紛紛從線上轉入線下,布局實體診所。業界有人認為這是移動醫療在中國發展的“必然”,也有人認為這又走回了傳統醫療模式,前景不明。

          移動醫療真正的興起不過是近兩年的事。從在線問診、掛號服務,到O2O的線上問診線下診療,移動醫療的發展軌跡是對盈利模式探索的體現。從業者如今發現,只有和傳統醫療相互嫁接,“互聯網+醫療”才能為移動醫療平臺獲得實在的業績。

          雙雙回到線下

          800 平米的診所,有 12 間診室,每間診室里都有專業的檢查儀器,旁邊都擺著一張沙發,為了方便家屬了解病患情況。兒童診室里特色鮮明,裝飾著各種鮮艷的色彩和小動物玩偶。這就是剛剛在杭州開業的丁香園診所。據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介紹,丁香醫生診所定位在中端全科診所,提供常見病、多發病、慢病診療服務,同時建立診療前的咨詢服務和診療后的慢病管理。

          相對于丁香醫生診所的旗幟鮮明,春雨診所則要低調許多。時代周報記者是在廣州一家民營醫院里見到掛著春雨牌子的獨立診室,春雨診所高級總監楊靖說:“做全科還是某一科,春雨診所會和合作醫院商量,爭取雙方優勢互補,并且春雨診所有獨立處方權。”

          不同于丁香園實打實自建診所、購買設備、招聘醫生的重資產道路,春雨醫生采取了另一條道路—輕資產模式:到已有的實體診所掛牌。對此,春雨CEO張銳闡釋:“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我們用更輕易、更輕靈的方法走線下之路。”這種方式的確更快,截至發稿日,春雨醫生簽約掛牌的醫院已有200家,其中在運營的診所已有154家。楊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家合作的醫院是從600家醫院里篩選出來的,春雨醫生進駐醫院使用各項設備資源是免費的,并且為了確保醫院的服務質量,醫院還要向春雨繳納2萬元的保證金。”

          此外,春雨醫生與丁香園在醫生的選擇上一致,都是具有三甲醫院主治醫師資格的醫生。不同于春雨選擇多點執業資質的醫生前來坐診,丁香園選擇自聘醫生,目前杭州的丁香醫生診所已招募到15名全職醫生和30名全職護士。

          面對面問診不能被網絡取代

          回顧春雨醫生與丁香園的發展歷程,從線上回歸線下的原因不同,但殊途同歸。

          2011年春雨醫生起家于遠程問診,涉及健康咨詢、家庭醫生、預約掛號、健康資訊等功能。先后獲得三輪融資的春雨醫生在2014年宣布,于全國5個重點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為用戶提供O2O全流程醫療服務。

          2014年,騰訊宣布7000萬美元戰略投資丁香園, 隨后丁香園宣布計劃在杭州開設全科診所。從2000年的丁香論壇起步,到2006年李天天為了維持論壇成立公司,再到2014年計劃開診所,丁香園從“醫生社區”走向患者端。與多數互聯網醫療公司不同,擁有大量醫生群體的丁香園起初并不做線上醫療服務。

          李天天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醫患間的線上問診不具有可持續性,面對面的問診不能被網絡取代,用互聯網思維去線下辦實體性的醫療機構,這才是丁香園真正想做的事。”

          李天天還表示自建主要是要保證診所的口碑和質量。“丁香園的自建并不是所有環節都要自己做,丁香醫生只聚集在患者照護這個環節,藥房外包給上海醫藥集團,處方對上藥開放,上藥完成藥品供應、咨詢和配送。另外,診所不會配備更多的檢測設備,檢測外包給迪安、金域。”

          對于移動醫療回歸線下,深圳市衛計委委員、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曹鐘熊博士表示,“醫療領域的特殊性導致‘互聯網+’一定要回歸到‘+互聯網’,因為線上的咨詢問診解決不了醫療的痛點,不僅僅是春雨醫生和丁香園要落地,布局線下診所一定是其他醫療平臺最終回歸的大趨勢。”

          賺取治療和保險費用差價

          無論春雨醫生還是丁香園,布局線下診所,能否盈利、如何盈利成了關注的焦點。

          同樣不約而同的,他們都嘗試以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方來串聯診所、患者甚至醫院和藥店。春雨近期將會宣布跟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合作,丁香園也在和國內幾家中端商業保險公司談合作。

          當前,移動醫療面向保險機構收費的基礎是實現精準化定價和減少賠付。由于其能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長期監測和指導,能顯著降低賠償支出。此外,基于積累的大量用戶疾病數據,保險機構能通過數據挖掘實現精準化定價,提高盈利能力。丁香醫生診所負責人楊澤方透露,目前和商業保險公司的討論中,有整體打包、單病種付費、會員制等。

          而在回應《論春雨醫生的倒掉》一文時,張銳也說:“在未來,所有移動醫療公司都會成為與保險相關的公司。規模大點的公司成為保險公司,規模小一點的成為與保險公司合作的公司。”

          春雨成立5年,早期并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甚至沒有大額盈利。第一階段的輕問診以燒錢手段迅速收獲了8600萬的用戶,后來春雨又嘗試做“空中醫院”,讓醫生在春雨平臺開店,售賣自己的服務,但這種電商做法依然不盡如人意。

          面對外界質疑春雨開設診所是為了尋找新的盈利模式,楊靖回應說:“我們不靠開診所賺錢,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保險。”春雨診所和私人醫生,正屬于春雨保險業務的模型。用戶在春雨診所進行的檢查或者治療,其實就是用戶購買并享用的保險產品。例如春雨推出的1680元/年的黃金會員服務,購買后會員可以無限次地預約線上的咨詢以及線下的門診。

          “我們通過大數據對醫生行為和患者病情的雙向健康監控,就能把就醫費用控制在可預期范圍內,賺取治療費用和保險費用之間的差價才是盈利所在。”楊靖說道。

          “患者在丁香醫生診所的總體花費會控制在大型公立醫院的1/3或1/4。”丁香園方面透露道。

          控費成難點

          保險的核心是控費。在中國絕大多數的患者都選擇去公立醫院看病,在線醫療公司則普遍面臨公立醫療資源、醫療保險不開放的問題。在醫保無法對接的情況下,無論自建診所的丁香園還是輕資產辦醫的春雨醫生,都企圖以控費吸引商業保險,降低自身運營風險。

          不過,春雨沒有回應運營了幾個月的春雨診所盈利數據,李天天回應時代周報記者時稱,線下診所的成本大約1000萬元,盈利在15%-20%之間。

          然而,以控費為核心的保險模式雛形并不被業內人士看好。曹鐘熊認為,在公立醫院不改變粗放的醫??刭M模式下,單個的幾家醫療平臺和保險公司去實現控費并不現實。曹進一步解釋說:“盡管移動醫療平臺有幾千萬用戶,但在中國13億人口面前仍是小數據,再考慮轉化到線下的量,微乎其微。”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春雨的轉化量為30%。

          目前在中國,商業醫療保險份額仍小。有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占國家醫療衛生費用總支出比例為1.07%,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左右,美國更達33%。根據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前8個月,中國健康險保費累計為1113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比例約為12%,在總保費中占比不到7%。

          您可能也感興趣:
              基因檢測欲傍“雙十一” 低價促銷遇冷
              互聯網+醫療為居民提供“家庭醫生”服務
              風起云涌 移動醫療新動態
          責任編輯:錢斯豪
          標簽: 移動醫療 保險 春雨醫生
          国产一级无码AA片免费看

          <form id="okjwd"><tr id="okjwd"></tr></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