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時喝水越多越好嗎 你弄錯了
很多人在生病吃藥的時候,都會拼命喝水,以為這樣既能更好的咽下去,又能讓藥更快在胃里化開。殊不知有些藥物對水的溫度和用量都是有要求的!趕緊來看看正確的服藥方式吧
服藥喝水時需要注意的細節
俗話說,孩子不愿吃藥,打一頓就好了(這是不是親媽...)
可是你以為把藥吃下去就解決問題了嗎?生病吃藥是人之常情,可是即便是吃藥也沒那么簡單。忽視這些小細節,可能影響藥效又傷身體哦!
1、有些藥需要多喝水
喹諾酮類(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類(復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等)藥物,由于其代謝產物溶解度低,易在泌尿道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尿痛等,所以服藥期間也要多喝水。
抗病毒藥阿昔洛韋、萬乃洛韋等由于可以導致藥物結晶性腎衰,因此服藥期間宜多喝水。
服用鹽類瀉藥(硫酸鎂、硫酸鈉等)、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等),要盡可能多喝水。因為下瀉或出汗丟失的水分需要及時補充。
2、有些藥品需要少喝水
胃藥:如鋁碳酸鎂、氫氧化鋁凝膠等,服藥時不宜多喝水,一般只需50毫升水送服即可,且服藥后半小時內不宜喝水。本品為抗酸與胃粘膜保護類藥品,具有獨特的大分子層狀網絡結構,能迅速改善或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各種病癥。喝水過多或服藥后馬上喝水,會使覆蓋在受損胃黏膜上的藥物顆粒減少,保護膜稀釋變薄,從而影響療效。
散劑:如蒙脫石散(思密達)只需50毫升水沖服即可。
專家提醒:盡量在大商場選擇信譽有保證廠家的產品,同時仔細檢查外包裝上的衛生許可證號、防偽標志、保質期。
3、有些藥品需要不喝水
止咳糖漿、含片類藥物服用后會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過多水,會把咽部藥物有效成分沖掉,使局部藥物濃度降低,影響藥效。一般要求服完止咳糖漿、含片后,5-10分鐘內不要喝水。
咀嚼片是指于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溶化后吞服的片劑,常加入蔗糖、薄荷油等甜味劑及食用香料調整口味。藥片經嚼碎后表面積增大,可促進藥物在體內的溶解和吸收,即使在缺水狀態下也可以保證按時服藥,尤其適合老人、小孩、中風患者、吞服困難及胃腸功能差的患者,可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負擔。
4、有些藥品不能用熱水服
助消化類:如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類。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遇熱后會凝固變性,失去藥效。
維生素類:如維生素C,遇熱后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藥效。
活疫苗類:如小兒麻痹癥糖丸,含有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服用時應當用涼開水送服,否則疫苗滅活,不能起到免疫機體、預防傳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類:乳酶生為活腸球菌的干燥制劑,整腸生含有地衣芽孢桿菌,媽咪愛含有腸球菌和枯草桿菌,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含有嗜酸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等遇熱后活性菌會被破壞。
服藥的誤區
前一陣出現膠囊重金屬超標的新聞,不少人就對膠囊藥有了排斥,服藥時將膠囊拆掉。
實際上藥物做成片劑、膠囊、口服液等各種劑型都是有道理的,膠囊可以避免藥物對胃腸道刺激,可以保證藥物適時釋放藥效(比如緩釋膠囊),還能掩蓋藥物本身不能讓人接受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藥物在指定部位吸收(比如腸溶膠囊),從而發揮藥效。
為了圖省事許多人也想出千奇百怪的服藥方式,比如干咽不用水送服,用飲料送服,用茶水送服,用早餐的牛奶豆漿送服……種種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
用飲料、茶水和牛奶送服會影響藥效,而干咽不僅會對食管粘膜有刺激,而且容易造成藥物在食管中滯留,引起灼燒、食管潰瘍、胸骨后疼痛等問題。為了讓藥物發揮最大藥效,防止副作用發生,最正確的服藥方法是用溫開水送服!
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很容易感冒。感冒后很多人就會擅自服藥,有人吃消炎藥,有人吃退燒藥各有各的招數。
實際上大多數感冒都屬于病毒性的,也就是說吃抗生素根本沒有效果;而退燒藥更是不能亂吃,只有到38.5℃的時候才可以服用。
一般感冒初期服用些清熱解表的中成藥,并且多吃水果、多喝溫開水,提高自身免疫力,癥狀很快就會消失,千萬不要自己亂服藥。
小編說兩句
很多人在生病吃藥的時候,拿著藥片隨便就著一杯水就吃下去了。然而正確的服藥方式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還能降低藥物的副作用。生病吃藥不要再應付了事了喲。